第173章 实事求是

领导的赞许,杨厂长等人脸上都露出了喜色,他们连忙附和着老领导的话,各种溢美之词如同潮水般涌向何雨柱。

  何雨柱并没有被这些赞美冲昏头脑,他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老领导,您过奖了。”何雨柱谦虚地说道,“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老领导点了点头,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

  他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同志们,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表扬小何同志的贡献,更是为了讨论如何更好地推广这些先进的技术,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老领导的话,如同一个信号,让原本热闹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老领导的身上,等待着他的指示。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剩下众人轻微的呼吸声。

  何雨柱站在那里,身体挺得笔直,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

  他的耳朵清晰地捕捉到,老领导轻轻地咳嗽了一声,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知道这场会议的正菜,即将到来了。

  老领导放下手中的茶杯,发出轻轻的“啪”的一声,在这寂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老领导的目光落在何雨柱身上,带着一丝期许和鼓励:“小何,你先说说,你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播种机给弄出来的?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何雨柱身上,有好奇、有探究、也有嫉妒。

  何雨柱感受到这些目光,但他神色自若,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

  他习惯性地用手整理了一下并不凌乱的衣领,这个小动作让他的内心平静下来。

  他环视一周,目光与老领导交汇,感受到对方鼓励的眼神,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

  “老领导,各位领导,同志们,”何雨柱的声音清朗有力,在会议室里回荡,“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诀窍,我的核心理念就四个字——实事求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看到他们或疑惑或沉思的表情,继续说道:“这次我设计的这些机器,原理并不复杂,对于在座的各位技术专家来说,可能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为什么新华夏成立快十年了,这些机器却迟迟没有出现呢?”

  何雨柱抛出的这个问题,让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杨厂长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轻微的“嗒嗒”声。

  李副厂长和钟副厂长也陷入了沉思,目光不时地交汇,似乎在无声地交流着什么。

  吴宇和郭主任等车间主任们更是面面相觑,他们都是技术出身,何雨柱的话让他们感到一丝羞愧,也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

  安宁总工程师、任副厂长则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他敏锐地感觉到,何雨柱的话中似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技术处处长李成栋的脸色则有些阴沉,他本来对何雨柱频繁地出风头的行为就有些不太感冒。

  现在更是这样。

  他感觉何雨柱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根刺,扎在他的心上,让他感到无比的难受。

  何雨柱看到众人陷入沉思,心中暗自得意。

  他就是要用这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发言做好铺垫。

  “我观察到,咱们厂里,很多技术人员,每天都在忙着写报告、开会,真正花在实际研究上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我们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和形式主义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实践。”

  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压抑,一些人额头上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

  何雨柱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剖开了厂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恐惧。

  何雨柱清了清嗓子,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仿佛要将他们的心思都看穿一般。

  “之所以没有人弄出这些机械,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我们很多的设计人员不讲究实事求是,完全脱离了实际。”

  他刻意放慢了语速,让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击在众人的耳膜上。

  “他们没有结合华夏农村的现状来思考,没有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很多厂都在效仿苏联,搞联合收割机,搞农业拖拉机,这些东西确实好,但符不符合华夏的现状呢?”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让一些自诩为技术权威的人脸上火辣辣的。

  李成栋的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他感觉何雨柱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指责他的无能和失职。

  何雨柱的视线环顾四周,他看到有人若有所思,有人面露羞愧,也有人依旧不以为然。

  但他并不在意,他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人,认清现实。

  “我看这些就符合我们农村的现状。”

  他指了指摆放在一旁的播种机模型,语气坚定,“其他的不说,就是造价最低的手扶拖拉机,很多村都用不起,更别说那些大型拖拉机、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了。而且就算是马力最小的手扶拖拉机的价格,那也是好几辆甚至上十辆自行车,还要烧油,农村有几个地方能弄到油?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