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
之后也有不怕死的官员,坚持弹劾董卓,董卓一视同仁,通通让他们尝尝“宝剑是否锋利”。
自初次朝会之后,小皇帝就算是瞪得双目血红,也再没哭过了。
也就在这时,主管皇帝寝庙陵园的太常,不得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向董相国提出一条建议。
太常自以为是冒死进谏,但这一次,董卓却采纳了他的谏言。
第120章
春夏之交, 洛阳城外荼蘼花开。
被人一车一车运出文陵的陪葬品,将深渊腐臭变质的气味带上地面,寒气与道旁的花香互相缠绕,侵蚀着周围的空气。
如果不是看守灵帝棺木的黄门侍郎吐晕一个又一个,太常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向董卓提出, 送先皇下葬的。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董卓居然敢将主意打到帝陵里的陪葬品上。
这是何等的礼崩乐坏啊!
太常深感自己助纣为虐,激愤地在朝堂上,向朝臣和向皇帝述说了董卓的罪状后——撞柱而死。
金殿被忠心汉室的热血染成了赤红色,哀泣声如诉如怨, 在深宫内久久回响。
宫外,曾经鼎沸喧嚣的金市,变得凄凉又萧索,蚊蝇蚕食着骸骨,家家户户紧闭大门,石板道上偶尔传来百姓惊惶的脚步声,和羌胡兵放肆的笑声。
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出门的人, 成为了西凉军捕食的对象。
金市最大的那间酒肆正门已经关了不知几月了,如果不是常客,可能会以为,这家肆舍的主人,也随其他在洛阳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一样逃难去了。
酒肆后门,年轻的掌柜拉开门栓,巷子外头隐约还能听见羌人的叫喊声,他小心翼翼地探头,等了好一会儿,声音远去了,才朝着巷子的另一头招了招手。
几个穿着常服的青年,小心翼翼踮着脚,提着衣摆,三两步迈进巷子里,进了酒肆的后院,掌柜连忙关上门,放好门栓,青年们一起帮着掌柜将空酒坛推到门边,一个留着美髯的青年,熟练地往里面灌水。
“劳烦二弟了。”刘备帮青年拍了拍衣袖,袁绍抱着手臂站在一旁抱怨:“如今讨个酒喝,都和做贼一样。”
曹操方才出力最多,掌柜家的酒缸不是一般的沉,他有些脱力,干脆一屁股坐在干草堆上,谁知昨夜下了雨,干草堆带着水汽,给他背后留下一个不太雅观的印子。
袁绍和刘备都是体面人,没有笑他,曹操摸摸上嘴唇:“还好你三弟没在,不然这点儿事,能让他记二十年。”
刘备道:“他心情不好,我就没叫他。”
曹操不赞同:“如今谁心情能好?就是心情不好,才要来喝酒。”
刘备因为一些官场恩怨,舍弃了中山国安喜县尉的官职,恰逢恩师卢植官复尚书,他的两个好兄弟就跟随他,一起来了洛阳。
他通过老师的关系,获得了洛阳北部尉的一名尉官职务,又在北部尉,结识了任骑都尉的曹操。
曹操父亲花钱买三公的经历给了刘备启发,他和二弟囊中羞涩,三弟就拿出全部的财务,帮他在西园,买了北海国下密县丞的官职。
他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买了县丞官职后一个月内,灵帝驾崩,董卓拥立大皇子刘辩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擢升了一大批地方官吏。
刘备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董卓任命为青州平原国的高唐县令。
估计董卓想笼络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和自己交好的曹操,以及和曹操交好的袁绍。
县令可比县丞要好得多,平原国也比北海国更靠近洛阳,他内心是想接下这个任命的,尽管他没有表现出来。
可是三弟外粗里细,还是感觉到了,因此刘备也能理解他有情绪。
如今袁绍约他们来金市喝酒,十有八九也是为任职一事,袁绍被董卓任命为司隶校尉,这是刘备想都不敢想的官职,更别提董卓还给袁绍封了爵位。
平日里总是前呼后拥的袁绍,今日却是孤身一人来的,自己带了二弟,曹操带了丁冲,倒显得最年长的袁绍一人有些孤寂。
五个人进了后院的小屋,掌柜还是老规矩,给他们一张砂纸,一支炭笔,让他们在纸上勾选菜目。
丁冲是去岁才和族叔丁宫一起回洛阳的,见掌柜有些面生,好奇道:“原先的老掌柜呢?这肆舍是盘给你家了?”
掌柜笑道:“那是我祖父,年纪大了,经不起洛阳城这般折腾,就让他回乡休养了。”
曹操和袁绍都是常来的,到这里就和在自己家一样自在,曹操见掌柜和丁冲说话有些腼腆,活跃气氛道:“怎样,是不是不太像,我说他可能不是祖父亲生的,他还不信。”
袁绍插嘴:“要生也是他阿父生,他当然不是他祖父生。”
这时一旁突然传来一女子的笑声:“使君哪里的话?男子何时能生育了,要生也是他阿母生。”
曹操见是粟飞出来,笑弯了眉眼:“飞娘子越发出挑了。”
粟飞向他行了妇人礼仪,曹操一愣,随即展颜道:“怎的这时候回洛阳?”
丁冲更是愣神:“这是飞娘子?经年不见了。”
刘备和他的二弟在耳语,只有袁绍在专心看菜目,他皱着眉,头也不抬地道:“孟德当年见到人就和痴傻了一样,如今倒是会说话了。”
曹操呵呵一笑:“飞娘子的夫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