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0
是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然后又总结了一些自己在乡试中的经验给他,等到他乡试时能用得上。
叶胥写给赵夫子的心就很简单,无非是感谢恩师的推荐信,之后言明他在书院就读一切安好云云。
信的内容不是很长,虽说赵夫子面无表情,若不是赵夫子嘴边的笑容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真的有人被他骗过去。
叶胥能想着给他回信,就证明他心里还惦念着自己这个夫子的,是个有情义之人。
叶父叶姆听完叶胥的信,当即写了回信,并去拿了些银票给二人送去。
虽说叶胥和陶青二人在信中说他们在京师过的很好,叶胥在书院中认识了些学子,陶青也在这样认识了新的哥儿等等,说的都是一些琐事。
叶父和叶姆见二人在信中报喜不报忧,可他们总是怕二人在外吃不好,穿不暖。
多些银票也好傍身,叶姆便拿了两张银票准备给二人连同信一起给他们送去,叶父见叶姆拿了两张银票,生怕两张银票不够他们用,转身将盒子里中数额较大的银票全部拿了出来。
这还是两个孩子头一次离家这么远,叶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总是怕陶青不会做饭而饿着自己。
他偷偷的抹了好几次眼泪,真当是应了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卢父带来的不仅有叶父叶姆的回信,还有卢栖和赵夫子的信,叶胥和陶青一一看着。
叶父和叶姆的信中:总结下来就一个主旨,别不舍得花钱,他们二人在外,不能委屈了自己,若是钱不够,就写信回家,他们再送,接着又说家中的店铺生意很好,让他们不必担心银钱不够。
第67章 赵夫子回信的大致意为:……
赵夫子回信的大致意为:现下你既已安然入学, 便要认真听夫子授课,若是当真是有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询问夫子。还说了一堆学业上面的事。
卢栖的回信中倒是没有什么, 无非就是说些什么琐事,镇上哪条街上又开了一家新的酒楼,这酒楼的饭菜味道格外好,惹得他家的生意被抢走了不少, 他爹急的好几天没睡好觉;
书院中收了位神童, 赵夫子很是喜爱他;还说赵夫子现在也不怎么惩罚他了, 又说自己在这次书院的评比中拿到了第十名,然后洋洋洒洒的写了两张纸来诉说当时的自己有多么的风光。
还说了他阿父阿姆的反应:卢父听说他拿了书院评比的第十名很高兴,要不是他拼死拦着,他父亲都准备给人发钱了,说是让别人也跟着高兴高兴。
他怕太过张扬,及时拉住了无比激动的卢父, 还有他阿姆, 他阿姆非要办一场流水席,请众人吃上一顿,二人的反应让卢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自己太过懒散, 以至于取得了一个小成绩, 他阿父阿姆这般激动。
最后一整张纸就是卢栖的反思, 反思自己为何这般懒散, 他反思的很是深刻, 反思了一整张纸。
陶青是和叶胥一起看的信,最后陶青精准点评:“我一直觉得卢秀才是有些跳脱,没成想我还是保守了。”
叶胥见夫郎这么说,一时之间, 竟不知自己该不该替卢栖解释一下他在陶青心中岌岌可危的形象。
最后他想自己还是不要多此一举了,卢栖和陶青二人平日里又没什么交际,就算是陶青知道卢栖原本是个什么人又能怎样。
就这样,陶青一直误会卢栖,每次看卢栖时,都忍不住带些慈爱的目光,因为陶青卢栖的性格,让陶青觉得他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理所应当的要宠着。
每次陶青看卢栖的目光不像是看同辈人的眼神,惹得卢栖根本不敢出现在陶青的面前,因为他觉得只要他出现在陶青的身边,陶青看的他毛毛的,他有些不自在。
他觉得陶青看向自己的眼神,同他阿姆看自己的眼神一模一样,总觉得不太像是陶青这个年纪该有的眼神,有种说不出来的诡异。
次日,叶胥来到书堂,将卢父给荀文林捎来的信递给了他。
叶胥写信时,顺嘴问了荀文林一下,一问才知:原来荀文林也打算写信回家报个平安,只是愁于不知该如何将信寄回家,只好作罢。
听说叶胥有寄信回家的法子后,荀文林二话不说将早已写好的两封信交给了叶胥,叶胥将信交给镖局时,顺便也将荀文林的信寄了回去。
等下了课荀文林将两封信一一打开,先是看了赵夫子的回信,赵夫子的回信同写给叶胥的相差无几,都是鼓励他们在学院中要用功,不能被京城的繁华迷了眼,要守住本心,赵夫子知晓荀文林是个不争不抢的性子。
交代道:若是写功课累了,大可以找其他学子谈谈,看看其他学子在功课上面的看法云云。
至于荀母的回信,荀母的回信写的是荀文林的终身大事。
荀父尚且在世时,荀家的生活尚且可以,因着荀父是猎户的原因,荀家还能隔三差五的吃顿肉。见荀家日子过的好,自然有人眼红。
荀父有一个表了十八层的表亲,非要给尚在襁褓的荀文林定个娃娃亲。
荀父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可他觉得这事还是要看孩子的意见,若是长大后,两个孩子看不对眼,最后成就一对怨偶该如何是好,荀父心中还是有些不太赞同。
荀家那表了十八层的表亲姓莘,那人见荀父有些犹豫,当即表示现在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在意这些。
荀父半推半就之下便同意了这门亲事,可等荀父出事后,这家人就是另一副嘴脸,转眼间就不认人,说是从未和他们订过亲。
虽然莘家长辈不做人,可莘欣然自小便知道自己同荀文林有娃娃亲,同荀文林很是亲近,丝毫不介意荀家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