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扩展版图

  苏诩沉吟片刻,轻声说道:“大秦如今已收纳六国,这不仅是版图的扩张,更意味着文化与思想的汇聚。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更多知识的种子。

  让各国的学子在这里学习,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的未来。”

  李斯点了点头,“丞相所言极是。

  引入天工开物的教学,将推动我们在技术和工艺上的进步。

  关于如何融合六国的学问,也许可以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来实现。”

  苏诩露出赞许的笑意,“正是如此。

  我已经向各国使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学识带到学院。

  与我们的学子共同学习研究。”

  李斯思索片刻,问道:“若六国使者在课堂中产生不同意见,该如何处理?”

  苏诩笑道:“这正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多样化的观点才能激发出新的思考。

  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理性的交流平台。

  让争论成为思想的火花,而非冲突的导火索。”

  李斯赞同地点头,“有道理。

  不过,在具体实施这些计划时,可能还需要面临不少挑战。”

  “没错,但向来有挑战方有突破。”

  苏诩眼神坚定,“明日,我们便组织一次全员会议,将该计划详细告知学院的讲师们,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准备时间。”

  李斯点头应允,“好,我也会协助安排此次会议。”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学院的庭院中,各个教职人员齐聚一堂。

  苏诩站在中央,简要阐述了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

  强调了天工开物在当今的重要性,以及六国使者参与教学的计划。

  一位年轻的讲师提出疑问:“丞相,这些使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他们如何融入我们的教育体系?”

  苏诩微微一笑,答道:“这些使者各有所长。

  虽在教学经验上或许逊色于诸位,但他们拥有不同的视角和丰富的地域知识。

  我们会安排他们与经验丰富的讲师搭档,以互补形式进行授课。”

  另一名讲师也表示担忧:“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观念冲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苏诩沉吟片刻,回答:“文化差异确实存在,但我们提倡包容与理解。

  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我们要鼓励学子们学会接受不同的声音。”

  讨论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所有人达成共识。

  为了让课程更具吸引力,李斯提议举办定期的公开演讲。

  邀请六国的使者及学者分享他们的见解。

  晚上,苏诩和李斯再次在回廊中漫步。

  苏诩忽然问道:“李斯,对于明日的首次公开演讲,你有什么特别建议?”

  李斯思索了一下,“我认为演讲主题可以围绕‘变与不变’展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与创新。

  这个主题能让大家思考如何在变化中保持某些不变的核心价值。”

  苏诩露出欣赏的笑容,“这是个很好的主题。那么,就由你来负责明日演讲的主持吧。”

  李斯点头,“明白,我会准备妥当。”

  翌日,学院的礼堂内座无虚席。

  各国使者、学子们纷纷就坐,期待着这个不寻常的时刻。

  李斯走上讲台,微笑着环视全场,然后说道:“各位,感谢大家的到来。

  今天,我们将探索一个既古老又鲜活的主题——‘变与不变’。

  在大秦与六国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我们究竟要怎样面对这些‘变革’?”

  李斯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听众,继续说道:“首先,我们有请燕国的赵使者为我们分享他的见解。”

  赵使者缓步上台。

  他是位中年男子,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几分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微微一笑,开口道:“各位同道,燕国地处北方,常年面对胡人侵扰,因此对于‘变与不变’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我们看来,变化代表着生存的策略,而坚持不变则是文化的根基。”

  他的话引起了一阵讨论,尤其是提到边境防御时,引起了一些学子的共鸣。

  随后,赵使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燕国如何通过创新军事策略来抵御外敌的故事。

  巧妙将传统战法与新思路相结合。

  他的分享让在场的听众频频点头,不仅认可他的观点,也对燕国面临的困境表示理解。

  在赵使者退场后,李斯宣布下一位上台的是来自齐国的范使者。

  范使者身材高大,步伐坚定,显得颇有气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