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来自中原的智者

  刘文静并不急。

  他在等,等着是否有人来介绍此人的身份。

  扶余璋却是主动开口。

  “唐,国势强悍,百济在夹缝中求存,愿推荐先生在百济身居高位。”

  看来,是不打算表明身份了。

  刘文静这才说道:“锦衣玉食即可,我已无心朝堂。”

  “敢问,百济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扶余璋:“百业颓废。”

  刘文静摇了摇头:“非也。”

  “请先生指点。”

  刘文静说道:“农户赋税过重,种田者无粮可食,只能寻野菜度日。工坊倒闭,小贵族们连奴工都养活不起了,奴工要活命,小贵族要财富,他们恨。大贵族想要保持当下的生活已经不可能,因为他们民穷。”

  扶余璋不得不承认,刘文静看到百济的问题。

  确实是,民已经贫穷到让大贵族抽不到赋税了,别说是大贵族,国库已经空了。

  “先生可有破解之道?”

  刘文静:“交好高句丽,攻打新罗。”

  扶余璋:“这样,便可解决?若是攻下的新罗城池并无钱粮呢?”

  听到这话,刘文静心说,这真是境界上的差距。

  为什么攻打新罗,窦乐有一套理论,刘文静最初听到感觉有些无法理解,思考了很多日子之后,再结合了解到的百济国内情况,刘文静才理解了。

  此时,扶余璋问,刘文静便说道:“外敌,可暂缓内敌的存在。也就是说,攻打新罗,可让百济暂时上下一心,以外敌为重。此计为转移矛盾,百济当下最大的矛盾,就是低层活不下去,上层没钱享受。”

  “只要百济内部暂时上下一心,朝堂稳固。集中百济现有的财力,可助低层有口饭吃,大贵族在期待巨大的收益,也暂时会忍耐当下的困境。”

  “新罗,最大的财富不是钱粮,是人。”

  扶余璋大概明白了。

  新罗婢在珊瑚老城的价值,可以换到六千枚唐新钱。

  优质的,价值还会翻倍。

  六千枚唐新钱的购买力,差不多可以换到八百斗米,没有去壳的米。

  若是有十万新罗婢,加上普通的奴隶。

  扶余璋可以感觉到,百济内部的问题瞬间就解决了,拥有的了新罗的土地,那么每个百济小地主可以拥有的土地就更多,粮食产量上来,百济便会恢复活力。

  下等人有饭吃,也不会造反。

  好计。

  攻打新罗。

  那么,集当下百济的财力,去找大唐商人换取战争所用的物资。

  再派一良臣,北上高句丽,结盟以保证无后顾之忧。

  扶余璋一直没表明身份,却是宴请了刘文静多次,赠送美婢、大唐的丝绸、豪宅,不断的请教如何攻打新罗。

  刘文静给予了足够的建议。

  只要百济愿意去打新罗,一切都没问题。

  刘文静也慢慢的悟了,为什么百济经济崩溃,国内矛盾巨大,民间不安,贵族不满这些情况下,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一定可以解决。

  因为窦乐是穿越者,他知道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案例。

  落榜的美术生,就是用这一招把他的国家从泥潭中带出来,结果只能说……,随后世点评吧。

  但是。

  刘文静不理解。

  新罗的种种表现,是偏向大唐的。

  半岛三国,高句丽是死敌,百济是摇摆不定的,只有新罗一心向着大唐。

  而为什么,窦乐种种布局,就是要让新罗灭国。

  肯定不会因为要吞并这片地域。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刘文静百思不得其解。

  刘文静不理解,是因为他受限于时代的思想局限性上。

  在刘文静的心中,新罗远在海外。因为他并没有海洋防御的观念,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远在海外的新罗,既然恭顺,那么就是一个好的附属国,只要服从大唐的命令,那就一直是好的。

  一但不够顺从,就是错误,要派兵惩戒。

  为什么?

  刘文静不理解,所以写了一封长信,派人悄悄的送到了珊瑚老城的国舅府直属商号,他很想知道原因。

  珊瑚老城,就在高句丽与百济的边界上,临海,往西十几里就能到大海上。

  从这里行船,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两天就可以到莱州。

  或是往南走。

  快则二十天,慢则三十五天,就能到达番禺港,最多再一两天,就可以到钦州码头。
<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