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

p;“嗯?怎么了?”

  姚爽看了他的神色,走到他身边,“你有头绪吗?”

  沈离的唇角绷成刃,脖颈绷直的青筋在冷光里浮出半寸,又生生沉入皮肤之下。

  “没太有,先看看。”

  话音落下之后,便再也什么都没说。

  沈离望向墙上那一双双眼睛的照片,突然爆发出一种近乎激进的探索欲一般,对着那两双童年版的眼睛看了一分钟,便沉默着走开,从最入口处的第一幅画面开始,极安静且沉默地开始了寻找——

  第一幅。

  第二幅。

  ……

  每一幅停顿三秒。

  【我天,他们中间不会真有人是警察吧?我怎么觉得这个环节,和辨认人脸的程序很像……】

  【那也没必要搞1000双眼睛吧,现在都有机器做虹膜识别了吧?】

  沈离望向这硕大的长廊,只觉百感交集。

  以现在的技术发展,机器能辅助识别已经普及到各个刑侦环节,但机器识别也非万能:在数据完备、图像清晰的条件下,机器识别效率远超人力。但若无数据支持或环境复杂,仍需依赖人工经验。

  所以按现在的实战来看,协同作战是主流模式:警方通常先通过机器快速筛查可疑目标,再由专家人工复核关键证据,同时结合其他侦查手段(如DNA、指纹)交叉验证,不太会进行这样只观察眼睛的环节。

  这1000双眼睛,都很像。

  外行可能看不出来,但以他的视角来看,每一幅画之间的差别,几乎微乎其微。

  其实若是普通的题目也就罢了,但在听到导演宣布规则的那一刻,沈离便只觉心中像是被重锤锤击了一般,登时给他的所有困意都锤醒。

  于是沈离的步速不慢不快,近乎匀速地在每一双眼睛的画像之前,停顿三秒,然后便又面无表情地走向下一张。

  跟拍导演再度跟上来。

  “……沈老师,其实这边您可以坐着,在Ipad上看,咱们所有的照片都在设备上有,您可以解放双脚不用走路的!”导演善意提醒,“这个长廊,只是为了节目展示的震撼效果,您其实用设备对比会更便捷一点。您要不别走了?”

  是担心他的腿。

  沈离瞥了眼跟在身后的导演,知道这可能是钱行之为自己争取来的特权,也没再坚持,点头道谢之后,便坐在了软椅上,点着自己的ipad,一张一张往后翻。

  唰。

  唰。

  ……

  模拟纸张的翻页声,一声又一声。

  时间就静止了一般。

  分分秒秒的时间,仿佛凝成了透明的痂,停顿一会儿,又如流水般逝去。

  直到半小时后。

  节目组为将杨至琦的呼噜声隐去,调小甚至关闭了一组镜头。而沈离的指尖一顿,用肘部轻微地碰了下姚爽,指了指第225张、和第586张图片,无声地说了句什么。

  然后继续再往后翻。

  姚爽眸光稍黯,点头起身离开镜头,而大多数凝视着沈离的观众也有点看困了,渐渐转战了钱行之的那块屏。

  可不知怎得,转战得稍晚一点的观众,却只能看见林胥像只可怜的搁浅小金鱼,陷在泥沼里扑腾不止,钱行之不知何时,早已走了。

  【我去,我刚来,这啥情况?】

  【别吵,我在思考】

  【思考个屁!!钱行之人呢?!不会是人不行了,被送急救车了吧?】

  【送锤子救护车了,这人30分钟跑完,直接往D馆去了,估计再一会儿就快到沈离那儿了】

  【那他跑得啥啊?就一直搁泥潭里扑腾吗?】

  【你没看就直接去A站搜最新发布吧,手快的up估计已经把片段剪出来了】

  【……我只能说,沈离嫁给他,阿妈我会很放心~很放心~很放心的[微笑]】

  三分钟后。

  当D组的导演宣布中场休息,因为姚爽提交了答案,而答案正在通过AI操作,生成验证。

  沈离坐得腿有点麻,站起来活动一下。

  路过了自己的跟拍导演小陈,沈离本着礼貌的原则,打了个招呼,却没想到给人家吓了一跳。

  啪嗒一声。

  手机从大腿上滑落。

  但见一块熟悉的腹肌视角向上滑动,更熟悉的肉/体和脖子,便再那屏幕上猛然地扑张开——

  镜头再向上滑,是钱行之那张过分俊朗却不张扬,气场很镇得住场子的脸。

  沈离不动声色地捡起手机,递还给小陈。

  小陈很不好意思的笑笑,然而更尴尬的是,沈离的手指微触,视频切片刚好暂停在某一秒,戛然而止:

  画面上的钱行之正将200斤的负重轻松抱起,优美的背部曲线与腰部曲线,正悍然地展示在镜头上。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