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

msp;这封奏疏好比投名状,彻底与私人书院切割开,堪称背叛。若是传出去,御史的攻击对象直接换人,卜祯以及他的学生、后辈都会处处受到桎梏。

  他本以为,卜祯身为文官集团的领头人,不暗戳戳阻拦他就已经算不错了,所以没有一点要透露计划的意思,还叫阚英去传话,叫他们老实点。没想到如今居然送上了这样一份大礼,顿时有些心情复杂——

  这是真好官。

  纪淮舟有些感慨,还有点羞愧自己之前的以小人之心度少子之腹:“卜大人为了盛朝殚精竭虑,朕铭记于心。”

  卜祯面不改色,仿佛他拿出这个真的是因为心怀大义,而不是为了叫小皇帝高兴:“臣之前隐瞒已是大错,如今只是将功折罪。”

  他这话一出,小皇帝的眼神更加柔软了,甚至主动说了接下来的想法:“大人不必多思,北方文风不如南方兴盛,私人书院又少,朕欲叫这些人去开办官学。”

  好一片少臣相得。

  经大人立刻坐不住了,他是户部尚书兼霍文华殿大学士,办官学不说别的,钱这块必须叫他经手,于是强行插话进去:“陛下圣纪,若官学兴起,私人书院自然不足为惧,国库虽近年不丰,但这笔钱还是、还是拿得出来的。”

  为了支持小皇帝的事业,经榕简单估算了今年的预算以及开支,二话不说跟上。

  “不叫经大人多费心,寿昌伯等人的家产不日便要收归国库。”见有人主动搭话,要加入这项“基础工程”,纪淮舟还挺开心的,语气轻快,“我预想每个县开扫盲班,从北疆、西宁到南诏,争取十年后遍布全国。

  “扫盲班可不教四书五经,但要学基础文字和数算,不强求学生科举,只叫他们读书做人。

  “还有,若数算极为精通,可直接入燕都国子监。”

  也就是减少文盲率。

  按照纪淮舟的想法,最好加上格物和化学,但现代的记忆太过久远,他早就忘了基础化学和物理知识,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加入数算。

  前些日子的抄家结果很是不错,周王的封地、俸禄等都归为国库,御赐物件收归内库,光是看单子,就让纪淮舟震惊不已,甚至盯上了盛朝的其他亲王,很想依次抄家抄过去。

  为了避免影响殿试,纪淮舟说话的声音很小,心神都在“义务教育”上,也就没注意到底下考生若有所思地抬头看了一眼。

  在听完小皇帝的话后,几位大人都沉默了。

  不得不说,这些想法太过……天真。目前地方早已有县学、府学等,以陛下的意思,新开设的官学不以科举为主,只为了开启民智。

  这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乃至钱财,便不是一点点了。

  “陛下……”卜祯斟酌着语言,“陛下的想法有可取之处……”

  小皇帝眼睛亮晶晶的,似乎很想继续听他说下去。

  卜祯说不出拒绝的话。

  在预知梦中,纪淮舟的想法永远新奇又大胆,用兵沿海、开海禁、改税制,一桩桩一件件,足以震惊朝野,但每件事似乎都获得了不错的结果,残旧的盛朝被注入了一股生力。

  因此,卜祯试探道:“臣回去写一份奏疏……”

  纪淮舟点点头,他只能提供大致的思路,具体怎么做,还得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经榕倒是也觉察出一点东西:“既如此,所需花费也没有多少,只叫他们背着书箱,一个个乡讲课就是。学生们不强求科举,也不会增加私人书院的朝廷势力……

  “而这些书院之所以能形成如今的规模,与朝中流出的‘名额’不无关系,陛下杜绝了这条路,想必他们也会逐渐势弱。”

  “朕记着,金陵那边也有国子监?”纪淮舟忽然道。

  这些天试课下来,他挺喜欢国子监的氛围,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每年会试考中的举人不少,堪称北方学子的门面。相较之下,金陵的国子监似乎不太出名,被江南的私人书院狠狠压制。

  金陵是开国旧都,有一套和燕都一样的领导班子,国子监自然也是。但那边的国子监存在感很低,只每十年的黄册整理才会弄出些动静。

  “是。”卜祯低声回道。

  纪淮舟喃喃道:“先普遍基础教育,再拔高高层教育……”

  他对正常的私人书院没有霍何意见,但这些人利用钻空子,顶替别人的名额,甚至试图闹事叫被刷下去的名额重新录取,纪淮舟就很有意见了。

  至于在朝堂之上拧成一股绳的私人书院势力,说实话,纪淮舟暂时没有很好的想法。

  等殿上的长香燃尽,殿试也宣告结束。

  宦官们无声无息地收起廷卷,送往偏殿,由各科尚书阅卷,最后选出最好的几份,由陛下亲自点出前三甲。

  在前三甲还未点出前,殿内学子基本都在原地,没有动弹。

  长阶之下,有不少官员在旁观考,此时一位四品官员贸然开口,他看起来约有三十多岁,蓄着一脸胡子,状似无意地说:“前些日子,本官见诸多学子为本次科考鸣不平。看陛下刚才旁若无人的样子,或许是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的。”

  纪淮舟悄悄直起了身子。

  想要改革教育,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他只和内阁三辅浅浅聊了几句,声音也很轻,再者以他的位置,应该影响不到底下正在殿试的考生。

  阚英立刻提示:“陛下,这是左佥都御史。”

  纪淮舟点点头,正

上一页下一页